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

石滬的故鄉—吉貝


報告人:林素玲
吉貝嶼的陸地面積約有3.0508平方公里,西南方的西崁山和東北岸有玄武岩海涯,而北、西、南岸以沙灘為主。吉貝嶼最著名的「沙尾」位於島嶼的西南端,沙灘綿延約有3公里,由北至南持續增寬,最寬處約有700公尺,是台灣難得一見的特殊景觀。吉貝嶼島上的最高處是位於西南方的「西崁山」,海拔約有17公尺高。

★關於石滬:
     石滬漁業是一種運用潮差大的特性,把魚兒困在石堤內以便於捕撈的陷阱捕漁法。全世界只有台灣、日本、琉球群島,以及太平洋部份珊瑚礁群島等少數地方有石滬漁業,然而澎湖則是所有區域中石滬漁業最發達的地方。澎湖的石滬文化,至今已經有二百五十年的歷史,所以石滬可說是澎湖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種產業文化。
     目前澎湖的石滬總數約有580多口,其中就有103口分佈在吉貝嶼海域四周,數目和密度都位居澎湖之冠,因此給予吉貝嶼一個美稱─「石滬的故鄉」,島上也設立一間「吉貝石滬文化館」提供大家參觀。正是因為吉貝嶼海域四周群礁地形發達,又擁有了潮差大和風力強等條件。
     當地居民就運用本地石材,在潮間帶堆疊石塊築成石堤,海面漲潮時魚群紛紛進入石滬覓食,退潮時再利用石堤尾部的捲曲狀設計,讓魚群留在石滬內打轉無法離開,以便於村民去補撈。

石滬教室 拍攝:林素玲

石滬的介紹
石滬構造介紹 拍攝:林素玲



名詞釋義:
弧形石堤:初創時期建的較原始的滬,沒有滬房。因其外形稱「畚箕滬」或「籠仔圈」。通常位於在距離海岸較近,退潮時水深在一公尺以內,又稱「淺坪滬」或「高頂滬仔」。

岸仔:在滬堤內增設的矮堤,目的為縮小捕魚的範圍。通常有一端會和滬堤相連,如果沒有就會建成「>」字形,圍住滬堤一小部分,捕魚較省力。

滬牙:為深水石滬滬堤或岸仔的小支堤,目的為方便捕捉丁香魚建設的小平台。長度不長,高度也不高。在滬牙就算當日不是巡滬的滬主也可以捕撈丁香,每位股東分配一個「正牙」,若漁獲較差,則會加以增設「貼牙」。

滬房:通常建於深海處的石滬,為減少捕捉魚群的範圍,由岸仔衍生的。在圓弧形的滬堤中段,選擇水位較深的地方,直接增建一個心形狀的集魚區,也稱「滬目」。

滬門:滬房迎接潮水入內的開口處,寬度約一公尺。

滬碇:滬門下方沉水的門檻,在滬門底部以石塊填高,防止魚兒入滬房內又跑出來,捕魚時還可用漁網封住滬門。

伸腳:建了滬房的石滬,其原來的滬堤就成為滬房的左右兩臂,功能為引導魚群進入滬房。

魚井:在滬房的左右兩邊,與伸腳相連的地方會築一至兩個坑洞,在集魚效果較好的深海區,用來暫時儲存拿不走的漁獲。

滬彎仔:滬堤一端若未接陸地,則末端會建成捲曲的部分,目地為讓魚入滬後,游至彎曲處而調頭,不讓魚群跑出滬外。

腳路:如果滬堤伸腳兩端都無法和陸地自然相連,就在適當的一端,興建一道提供漁民通行往來的步道。

滬厝仔:是石滬岸上的附屬建築。築成一個圓弧形矮堤,讓漁民在巡滬退潮前休息、檔風。


吉貝石敢當       拍攝:林素玲


   
地方守護神「營頭」鎮壓邪靈驅除疫鬼    
五營在澎湖各村落中,都和村廟共生,凡有廟宇的村莊,均安放五營神將於村落外圍的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個方位,就如同軍營的外哨,藉以防衛居民的平安。廟神也會定期到營頭巡查,除了犒賞營頭將士外,並有宣示神威的作用,稱為鎮五營。

     五營分別有主帥統領軍馬駐守,一般東營是張元帥、南營是蕭元帥、西營是劉元帥、北營是連元帥,中營則由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統領。民間信仰五營的軍號、旗幟、將帥、軍馬數量都有明確的規定:領令手執黃色四角巾,中營手執三角黃令旗,主神位哪吒太子爺;東營手執青色三角巾,主帥為羅昆;西營手執白色三角巾,主帥為羅燦;南營手執紅色三角巾,主帥為文良;北營手執黑色三角巾,主帥為招賢。前寮五營將軍稱謂,中營:李元帥、東營:張元帥、南營:蕭元帥、西營:劉元帥、北營:連元帥。
     五營所代表的意義除了鎮壓邪靈以及驅除疫鬼之外,更是村落防衛的第一線,有了五營守護,里民們生活上更加安心無虞了。


資料來源: